車壇動向
電動車
試車報告
專題
電動車電池四步曲
007座駕
編輯之選
撞擊測試祕聞錄
車謎
科技革命
當年經典
駕駛指南
生活時尚
PlayfulStyle
推介
 
車壇動向
電動車
試車報告
專題
電動車電池四步曲
007座駕
編輯之選
撞擊測試祕聞錄
車謎
科技革命
當年經典
駕駛指南
生活時尚
PlayfulStyle
推介

長測報告

156 篇文章
06.11.2023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徐祖德
 11699
 132

長測報告 Land Rover Defender 110 P400 SE 7S

雖然無咗原始古早機械味,但可使 off-road 與 on-road 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部車唔使成日擺埋一邊等爬山。 由第一代至第二代,中間相隔了70年有多,兩代於設計以至設備上出現的極大差距,令車迷跟新一代 Defender 之間產生嚴重代溝都好正常。雖然外形線條已經唔再「直筆甩」,起角位已變得好圓滑,但仍然可以搵到上代 Defender 的特徵,例如方框圓頭燈、後座的側窗設計及 Alpine Lights 等,不過相信這些並不足以說服 die hard 粉絲。另一個引起極大爭議的改動,就是由 Ladder Frame 轉了 Monocoque Chassis,聽聞部分人擔心佢唔夠硬。這副由鋁合金及鍛造鋼材製成的 D7x 底盤,抗扭力達 29,000Nm/degree,強度足足是舊款的三倍,而且仲係 Land Rover 車系中暫時剛性最高的一部;唔只咁,為了避免崎嶇地形損害車底零件,底盤下方還加了一塊保護板。除了天窗,第二及第三排之間的側邊亦有個 Alpine Lights。雖然改用 Monocoque Chassis,但畢竟繼承 Defender 的血脈,越野能力當然是其他 SUV 望塵莫及。今次測試的 Defender 110,跟上一代後期的 Defender 110 比較,會發現機動性有輕微進化,Approach angle 49°變為 38°、Departure angle 35°變為 40°、Ramp angle 150°變為 152°,而 Wading depth 就由 500mm 增加到 900mm。下雨天或者準備爬山,可把地氈抽起,因為全幅地台以塑膠包裹,所以清潔時可以直接沖水,快靚正。標準配備全時四輪驅動系統、Twin-Speed Transfer Box 及 Center Differential,有需要的話,可加錢選配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第二代 Terrain Response 共提供8種地形行車模式,亦可按需要調節傳動、轉向、差速及循跡控制系統。ATPC全地形行進控制系統可在特殊地形或摩擦力較差的地面,自定以時速 1.8 - 30 km 範圍內保持均速前進。還有就算唔玩越野都用得着的水深偵測系統,駛過水氹時,側鏡的內置超聲波感應器就會探測水深會唔會超過限制,咁下一個500年的超級暴雨就唔使驚啦!Defender 110 以七座設定,要第三排有足夠的腳部空間,第二排就要推到最前。突然間多咗咁多電子嘢,或多或少都會擔心 Defender 喺生理上有啲排斥,所以喺開發初期,廠方已為新一代 Defender 做過百萬公里及超過6萬次的測試,足跡遍及50℃的高溫沙漠、零下40℃的嚴寒北極,以至海拔超過1萬英尺的洛磯山脈,以確保所有機械零件與電子設備操作正常。而最終測試,仲去到廣達14,000公頃的非洲肯亞 Borana Conservancy 自然保育區,進行重載拖曳、河流穿越及惡劣地形載運物資的艱巨任務,以協助當地執行非洲獅保護計劃及各項生態保育工作。大約廿年前,因工作關係隨團北上玩越野,有幸開過第一代 Defender,駕駛感覺跟舊款 Pickup 差唔多,如果路面唔夠平,每秒鐘都好似跟路面搏鬥。車架只有剛陽的一面,好似一個唔識體恤別人的老粗;引擎、波箱、輪胎、懸掛等各有各製造噪音,我望住滿佈補油痕跡的車身對車主說:「越野就好過癮,好直接好有感覺,但如果平時揸就真係咪搞我。」或者因為咁,平時好少喺街道可以見到 Defender。新款用咗 Monocoque Chassis 變成獨立懸掛之後,跟固定軸的駕駛感完全唔同晒。今次未有機會揸去攀山越嶺,試唔盡 Terrain Response 的功能,但無論巿區還是山路郊區的駕乘感都好靜好舒服,操控上已經跟一輛豪華 SUV 無異,只要習慣咗車身闊度,咁大架車都好輕鬆。採用直六 Turbocharged,馬力400ps,扭力550Nm,輸出唔弱,但以一般的油門踩入深度起步,加速會較慢,油門初段的敏感度較低,這個設定喺越野攀爬時會比較安全;相同原因,為了避免誤觸而換檔,軚盤亦不設 Paddle Shifter,落斜時想以拖波限制車速,就要把波棍轉入S檔,以「推減拉加」的方式進行。還有 Terrain Response 的自選模式需要先切換冷氣溫度調校旋鈕功能,才可選擇行車模式,這類看似唔夠 user friendly 的設計,實際上都係避免因誤觸而改變行車特性。舒適來自獨立之後的EAS電子氣壓避震,伸縮總行程達185mm,可按需要自行調節。車身正常高度為1,967mm,由於可上調145mm,下調40mm,所以進入室內停車就要注意下,兩米高停車場就記得調回正常車高,如果停車場只有1.95米,可以把避震下降至最低1,927mm,但要注意懸掛回復正常高度所要求的車速限制。對香港普遍5呎5吋高的女士來講,要有儀態地「爬」上 Defender,當然可以利用上落扶手,但個人建議最好還是加裝車側腳踏,對老人家或小朋友就會方便啲。以為超跑先至多人望?原來這部 Defender 一樣吸睛喎,每次出車都有途人評頭品足,有人話佢係越野車之中的「勞斯萊斯」,亦有人話好Man 好有霸氣。長測5天,頭兩日集中在繁忙巿區行車,平均耗油約 21L/100km;之後幾天多了行公路,少塞車,平均耗油一度降至 14.7/100km,對於採用 AWD 的 Defender 嚟講,呢個耗油量都好合理,但要記住選擇 ECO 模式行車。Land Rover Defender 110 P400 SE 7S 規格表引擎形式:L6 Turbocharged汽缸容積:2,996c.c.最大馬力:400ps@5,500-6,500rpm峰值扭力:550Nm@2,000-5,000rpm傳動形式:前置引擎‧四輪驅動傳動系統:8前速Automatic全自動懸掛系統:(前)雙搖臂/ (後)多連桿制動系統:(前)363mm通風碟/ (後)350mm通風碟輪圈:20吋合金輪胎:(前/後) 225/ 60 R20 GoodYear All-Terrain Adventure長x闊x高:5,018 x 1,967 x 2,105mm軸距:3,022mm車重:2,418kg0-100km/h:6.1秒極速:191km/h耗油量:11.3-12.3L/100km售價:HK$1,398,000
20.01.2023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徐祖德
 9502
 65

長測報告 Volkswagen Tiguan 1.5 TSI Elegance

Tiguan 是一輛唔造作唔奢華,功能務實唔花巧,簡簡單單就可以享受一份輕鬆得嚟又有駕駛感的德國 SUV。 係的,我係幾like SUV 的,貪佢夠離地吖!即係離地距較高囉!而且相對房車來講,車廂的頭頂空間又多啲。你可以話:「咁 MPV 的車廂唔係仲闊落咩?」係嘅係嘅,但我又嫌太大了,有時一個人,又或者同愛人揸車出去食宵夜,望到後面丟空咁多個位,真係有啲罪疚感。唔只咁的,對我呢類有家室的中坑來講,雖然已經無乜火,但有時都想刺激下,睇下自己個腎喺處理皮質醇及腎上腺素時的調控反應;所以一部車有冇操控感真係好重要,因為你同部車溝唔溝通得到就靠晒佢,呢方面,MPV 就比較弱啲。我知,Ford Grand C Max 這類矮身的 MPV 係幾劈得,但車廂空間唔得。SUV 之所以咁有巿場,除咗型格之外,高機動性都係原因之一;雖然真係用佢嚟攀山涉水的機會唔多,但起碼遇上非正常路面時可以減少「炒底」機會,而且比房車較高的坐姿,行車泊車睇位都易啲。今次長測的 VW Tiguan,是屬於 SUV 之中最受歡迎的尺碼,型號是 1.5 TSI Elegance,採用1.5公升引擎,輸出150hp,前輪驅動,雖然唔爬得,但比四驅版慳油。Facelift 之後的 Elegance 版本,換了前後 Matrix LED 燈之後,外觀醒神咗好多。座椅以 Vienne 高級真皮包裝。VW 一直都係價廉物美的德國品牌,這部30萬有找的豪華版 Tiguan 1.5,雖然車價比同級德國對手便宜,但一樣有齊時下流行的設備,如配有記憶及發熱功能的電動前座椅、車廂氣氛燈、10.25吋數碼儀表、9.2吋的中控台觸控屏幕、三區獨立恆溫連空氣淨化、後視鏡及踢腳式開啟行李艙門功能等,全以實用為主,無奢華的內飾,亦唔玩花巧的圖像設計;雖然沒有語音系統,但各項功能都唔難搵,夠晒 user friendly,不過前座門壁儲物位的後方有個隱蔽位置,會吞食一類小型物件,如果有嘢喺車內唔見咗,不妨伸手入去搵搵。前座門壁儲物位的後方有個隱蔽位置,如果有嘢喺車內唔見咗,不妨伸手入去搵搵。座椅坐上去最初覺得有少少硬,但坐坐下又ok喎,而且揸長途車都唔會覺得攰。自選駕駛模式當然有佢好處,但冇又唔覺得失落,因為大部份時間我都會用慳油或普通模式;雖然這部 Tiguan 沒配備 drive select,但只要喺D檔位置時再向下拉一下波棍,就可以切換成 sport mode,轉波時間會延遲一點,以獲取更大的扭力輸出。操控感跟一部房車分別唔大,好輕鬆好貼地,跑山的表現仲有一啲 Golf GTI 的影子;長測 4天,行咗 284km,每百公里平均耗油 8.5L。Volkswagen Tiguan 1.5 TSI Elegance 規格表引擎:L4 TSI Turbocharger容積:1,498c.c.馬力:150ps@5,000-6,000rpm扭力:250Nm@1,500-3,500rpm傳動:前置引擎 / 前輪驅動波箱:7前速DSG雙離合半自動配軚盤+/-轉檔0-100km/h:9.2秒極速:202km/h懸掛:(前)麥花臣/ (後)多連桿制動:(前)通風碟/ (後)實心碟輪圈:18吋合金輪胎:235/55 R18 Pirelli Scorpion Verde長x闊x高:4,509 x 1,839 x 1,675mm軸距:2,678mm車重:1,541kg油耗:8.3L/ 100km (WLTP combined)售價:$299,800
06.08.2022
電動車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狄港生
 14531
 112

Audi e-tron 50 quattro-長測Part 1

兩日一夜的Audi e-tron 50 quattro深度試車,第二日有嘉賓Michelle一齊輕鬆評論駕駛電動車注意事項之外,Michelle仲介紹咗一款Natural Beauty 自然美物理性水光瑩潤防曬素顏乳SPF50,最啱炎炎夏日防曬之用。 大家想購買的話,可click入以下連結: https://bit.ly/3vJGyxk 並輸入優惠碼?:ADD002,除咗原本可減20%,仲可以額外享有10%優惠。
22.06.2022
長測報告
徐祖德
 14797
 25

長測報告 BMW 318iA Saloon Sport

第一次揸寶馬318已經是27年前的事,經過四代的更替,依舊是一輛初心不變的 Driver's Car。上世紀90年代有個心願,就係好想揸部318i喺澳門的東望洋賽道行一轉,感受一下松山段的迂迴刺激,漁翁水塘的大直路地板油,還有經常炒車的葡京彎。雖然沒有正式擁有過一輛寶馬3系,但總是帶給我很多回憶,尤記得溫高雄喺94年駕駛 BMW Schnitzer 318is 出戰東望洋 Class 2,以無敵姿態奪魁的一幕。當年先後揸過朋友的 E36 318i 及 318is,發覺整體操控感都跟日本車非常不同,而且兩門版亦明顯比四門版再紮實一點,雖然輸出一般,起步又慢,但FR布局及懸掛調校都好有個性。後來有機會試試 M3 的威力,就更加肯定這部車的戰鬥力。為咗減排慳油,上一代 F30 的 318i 用了一副1.5公升三汽缸引擎,這副跟 Mini Cooper 一樣的 TwinPower Turbo 機器,為 318i 帶來前所未有的超低油耗;據廠方公布,每100km只需5.0L,比起再上一代 E90 318i 的7.3L/100km真係慳好多。至於今次長測的3 series,是用番四汽缸引擎的第7代 318iA Sport;廠方公布耗油量是6.5L/100km,但輸出就比上一代多20hp及30Nm。一直都很討厭在五、六月的雨季試車,原因唔是怕跣胎推頭甩尾,而是濺過水氹時會弄污車身,落雨亦很難找地方拍攝,所以這次長測期間落足四日雨,真係搞到我有啲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對於身高170cm的我來講,把軚盤角度調到最低都係有啲偏高,所以除非超過5呎10,否則我唔建議把駕駛席調到最低。估唔到這部睇落好齋的 318iA Sport,駕駛席竟然有埋腰部「側翼」調校,這個設備對於山路駕駛有好大幫助。雖然歐盟早前才通過2024年全面改用Type C,但很多歐洲車廠已先知先覺,早就為新車配上Type C插座。雖然劃一制式可以達到集中資源減少浪費等好處,不過有需要讀取「USB手指」時就有啲唔方便,所以當見到這部318iA Sport有齊Type A及Type C插座時,真係覺得工程師超細心。我好少揸超過1小時的長途車,所以充電較慢的無線充電板對我來講作用唔大,不過用嚟放手機都唔錯。最update的 BMW Live Cockpit Professional 及 iDrive 7.0系統,只要按下「BMW 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快鍵,再講聲:「你好寶馬」,就可啟動語音操作系統。咁多設備我覺得最實用都係免匙系統,只要袋住車匙,離開座駕就會自動lock車,靠近座駕又會自動解匙,有時泊好車之後,攞住一袋二袋冇手撳掣鎖車的話,呢個功能真係幾正。把選擇調校哪邊側鏡的選擇掣hold喺右邊,當後波泊車時,左側鏡就會自動向下調。自從汽車進入電子化年代之後,就開始出現很多隱藏功能,這部318都唔例外,把選擇調校哪邊側鏡的選擇掣hold喺右邊,後波泊車時,左側鏡就會自動向下調,方便駕駛人觀察左邊路壆或地上間線的位置;又例如關掉引擎之後才發現唔記得閂窗,只要一直撳住車匙鎖車掣,車窗就會慢慢關上。行李艙兩側有兩個小型儲物格。雖然現今的三汽缸引擎喺運轉方面已經做得唔錯,但滑溜程度始終唔及得四汽缸,所以即使不及三汽缸慳油,我都認同今代318回歸四汽缸是正確的決定。長測四日,每次開車都係用 ECO Pro,關閉 Engine start/stop 功能,冷氣維持24°C;心情平穩,應讓就讓,應快得快,唔亢奮唔好勇鬥狠;領航席只有結婚十多年的愛人,後座載住兩條肉食恐龍,總共行了262km,平均耗油7.5L/100km。雖然馬力只有156hp,但引擎喺1,300rpm已經可以釋放250Nm,所以只要輕腳踩住油門,就已經行得好順。懸掛的調校不算硬,路面回饋對着重舒適的乘客會稍為多了一點,不過就聽唔到兩條恐龍有任何投訴,因為對佢哋嚟講,後座有兩個Type C插座就已經好滿足。BMW 318iA Saloon Sport 規格表引擎形式:L4 TwinPower Turbo汽缸容積:1,998c.c.最大馬力:156hp@4,500-6,500rpm峰值扭力:250Nm@1,300-4,300rpm傳動形式:前置引擎/後輪驅動傳動系統:8前速Steptronic雙離合半自動懸掛系統:(前)麥花臣/ (後)多連桿制動系統:(前/後)通風碟輪圈:18吋合金輪胎:(前/後) 225/ 45 R18 Pirelli Cinturato P7長x闊x高:4,709 x 1,827 x 1,435mm軸距:2,851mm車重:1,490kg0-100km/h:8.4秒極速:210km/h耗油量:6.5L/100km碳排量:120g/km售價:HK$389,000 (Special Offer)
28.02.2022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徐祖德
 14954
 48

長測報告 Audi Q5 45 TFSI quattro S Line

五日長測,最多人問:好唔好揸?慳唔慳油?都明的,因為對駕駛人來講,這兩件事係最直接的個人感受,但偏偏又不一定是買車的最大理由;即係你明明好鍾意 hatchback,但因為實際情況的需要而選擇了7人車。這輛第二代 Q5,由2017年第二季推出至今,已經歷過兩次 facelift,除了外觀變臉之外,車廂都有過少量的修飾,最明顯是波棍上方的多功能控制台,由原本的按鍵式改成輕觸式,到現在再簡化成一個小型儲物格,所以齋睇車廂的馬鞍位,就可以輕易分辨出所屬的年份及版本。以香港的巿區環境來講,我幾鍾意這類不夠4.8米長,高度又在1.7米以下的中型 SUV,因為只要你唔需要往返地獄與人間,這個 size 就夠用之餘又配合到大部分停車場的高度,不過好似大水坑邨富安花園嗰類窄到阿媽都唔認得的時租停車場,駕駛人如果唔識縮骨功就真係唔好泊上去,遇到這種情況,就有朋友咁樣問我:「點解 SUV 唔出趟門?」對於呢個咁超現實的元宇宙概念,有機會真係要向車廠反映一下。Q5 的車廂空間算ok闊落,加埋一個可以由頭開到尾的巨型天幕就更加感覺開揚。容量高達610公升的行李艙,其實勉勉強強都可以加多一排後備座椅變成2+3+2。波棍上方由多功能輕觸式控制板變成小型儲物格之後,多出一個位置可以存放車匙碎銀手機係實用的,不過視覺效果一般。提起視覺效果,前座椅的設計幾吸引,有層次有肌肉感,不過腰翼位無得調校鬆緊,有啲美中不足。第二代Q5的馬鞍位多功能系統,經過兩次facelift之後,最後變成一個儲物格。如果家人已經坐慣高身的MPV,就會覺得SUV的車廂稍為狹窄;但如果坐慣開慣房車的話,就會覺得這部 Q5 好大好正易揸易睇位,所以難怪SUV出現之後,可以成功搶奪很多房車用家。不過今次長測這部 Q5 的避震可以按照自選行車模式來改變軟硬度,亦可以透過 Individual 作獨立調校,而大部分MPV都無呢樣裝備。因為 Drive Select 按鍵唔多就手,所以五日長測中,大部分時間都採用 Auto mode,讓系統因應情況自行調節引擎、波箱及懸掛反應,效果都唔錯,慢車舒適快車穩定。今次長測的 Q5 屬於 45TFSI 版本,同樣採用兩公升渦輪增壓引擎,輸出有265hp,比 facelift 前多出的13hp,是來自新增的 mild hybrid 系統,以呢個馬力來推動1.8噸可以話非常輕鬆。引擎最大動力輸出的轉數範圍好闊,任何時間 kickdown 加速都反應好快好爽,亦唔覺有明顯 turbo lag,雖然波箱只有7檔,但由巿區行到高速都好滑溜,減速拖波都好順。廠方公布平均耗油是7.5至7.2L/100km,我試過由柴灣去西環真係做到7.3/100km,不過係深夜;如果綜合五日路程272km,兩大兩細七分巿區兩分高速一分山路,用了半缸油,表板顯示平均耗油為10.1L/100km,相信呢個耗油數字會比較貼地。2021 Audi Q5 45 TFSI quattro S Line 規格表引擎:L4 FSI Turbocharged容積:1,984c.c.馬力:265hp@5,250-6,500rpm扭力:370Nm@1,600-4,500rpm傳動:前置引擎/四輪驅動波箱:7前速S-tronic雙離合半自動配軚盤+/-轉檔0-100km/h:6.1秒極速:240km/h懸掛:(前/後)多連桿制動:(前)通風碟/ (後)實心碟輪圈:19吋合金輪胎:(前/後) 235/55 R19 Continental ContiSport Contact5長x闊x高:4,682 x 1,893 x 1,662mm軸距:2,819mm車重:1,760kg油耗:7.5-7.2L/ 100km (Combined)廢排:165-171g/km售價:$479,900 (Promotion)
07.05.2021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徐祖德
 6283
 7

長測報告 Hyundai Santa Fe Premium

設備多還是其次,最重要是心思,應用上真係有為用諗過度過。巿面上的中型7座SUV選擇唔多,車價亦可以相差好遠;40萬以下有 CR-V,半球有 GLB,堅離地有70多萬的 X5。今次長測的第四代 Santa Fe,是齊料的 Premium 版,最新車價已直迫 36萬,不過相比上述對手仍然非常抵玩。7座SUV跟7座MPV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擁有高機動性及型格的外觀,後者就以車廂空間取勝,所以如果你是「空間先決」的話,MPV一定係首選。不過以一輛中型SUV來講,Santa Fe 的第三排座椅都算「寬敞」,除了中排可以前後移動來增大後座空間之外,最正係有埋獨立冷氣調校及出風口。雖然第三排乘客只能在左後門出入,但自動摺合掣就有兩粒,無論車外或後排乘客都方便使用。雖然車廂用料普通,但並沒有平價的感覺。平地台、側窗簾及巨型天窗都是 Santa Fe 的賣點之一。中排採用近乎平地台的設計,所以就算用一邊門上落都好方便,不過由於下半截的防刮膠邊是跟隨後門開關,突出的邊緣部份距離地面會比房車還要低,所以需要在行人路壆較高或有梯級的斜路路壆上落客就要小心,防刮邊有機會碰到腳踝或撞上路邊梯級。左中座設有兩粒相同的摺疊功能鍵,方便車外或後座乘客使用。睹後鏡設有電子指南針。七座、四驅、巨天窗、數碼表板、無線充電、冷暖電椅、電動行李艙門、鳥瞰泊車鏡頭等,36萬想有齊咁多設備真係得韓國車可以做到呢個價。2.4公升四汽缸自然吸氣引擎,表現跟上一代相差無幾,加速都係屬於平穩漸進,唔會令人血脈沸騰神經緊張。除了起步一瞬間,否則 HTRAC 四驅系統大部分時間都會以頭驅為主,好處係行車順啲慳油啲。第三排除了設有獨立冷氣系統之外,還配備中排摺疊按鍵,以30多萬的車價來講非常罕見。Drive mode 按鈕唔只就手,從 Comfort、ECO、Sport 到 Smart 的順序編程仲可以睇得出經過工程師的精心安排。最明顯的分別是由 ECO 轉到 Sport,除了轉檔時機會延遲1,000rpm之外,起步及突然加速時,後輪的介入時間亦會較長;不過老實講,我試了4日還是試不出 Comfort 與 ECO 有甚麼微妙變化,但就覺得一般情況下,ECO mode 已經夠用,如果駕駛風格比較飄忽又或者連自己都難以觸摸的話,大可以選擇 Smart mode,系統會按駕駛人的不規則操控方式自行調節行車模式。駕駛人可監察前後車輪的動力分布情況。懸掛設定偏軟,但可能 roll center 較低,所以過彎時車身的傾側度唔多,駕乘感唔錯,不過對於粗糙的路面,碎震會略為明顯,濾震力未夠細緻。車廂隔音唔算超靜,路噪風噪都合理,唔會破壞你聽音樂的雅興。長測4天8成時間使用 ECO mode 行了三份之一缸油,錄得平均耗油10.5L/100km。 值得留意是防刮膠邊跟路壆距離較近,開門是要小心。Hyundai Santa Fe Premium 規格表引擎:L4 GDi容積:2,359c.c.馬力:185ps@6,000rpm扭力:24.3kgm@4,000rpm傳動:前置引擎/四輪驅動波箱:6前速全自動0-100km/h:10.4秒極速:195km/h懸掛:(前)麥花臣支柱/ (後)多連桿制動:(前)通風碟/ (後)實心碟輪圈:19吋合金輪胎:235/55 R19 Continental ContiSport Contact 5長x闊x高:4,770 x 1,890 x 1,705mm軸距:2,765mm車重:1,820kg油耗:9.3L/ 100km (Combined)廢排:217g/km售價:$355,896
27.04.2021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徐祖德
 8264
 10

長測報告 BMW X6 xDrive 40iA xLine

短短12年已經有很多 SUV 推出 Coupé 系列,但始終覺得把這種風格演繹得最好就只有 X6。2007年,寶馬失驚無神公布一輛造型奇特的 Concept X6,廠方把這款混入轎跑元素的 SUV定義為 Sports Activity Coupé;當年,大家都低估了 SUV Coupé 的影響力及受歡迎程度。X6 出現之後,很多車廠都相繼為不同尺碼的 SUV 系列推出 Coupé 型號,只有寶馬以雙數把 X 系的 SUV Coupé 獨立成軍,足見寶馬對這款另類轎跑車的重視程度。巨型面罩氣閘會自動按需要情況開閉。今次長測的第三代 X6,跟 X5 一樣屬中型 SUV,不過由於削斜後的車尾或多或少都會減少後座的頭頂及行李艙空間,所以在寶馬的 SUV Coupé 系列之中,本身體型有番咁上下的 X6 就相對較能維持載運空間,但就不似 X5 可以在行李艙加多兩個位變成7座。雖然跟 X5 採用同一副 CLAR 底盤,車廂設計亦跟 X5 一模一樣,但兩者的外形就完全是兩種感覺,除了斜尾的燈組是重新設計之外,亦可從面罩的形狀分辨出兩者,X5 就硬朗啲,X6 的時代感就強啲。觀感上,X6 比一部豪華MPV細小小,行車睇位無難度,但泊入停車場時,就會發現左右兩邊輪胎跟地上的界線非常貼近,原來新一代X6再加闊了115mm,輪距達 2,004mm,較窄的車位隨時泊完落唔到車。水晶波棍頭有人覺得好高貴,亦有人覺得有點俗氣,但肯定的是,同一件物料用在不同的場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每項行車模式有獨立按鈕,方便易用;想玩得專業啲,可以在每項行車模式的 Individual 內獨立微調引擎波箱軚感車速冷氣的反應或限制,這種演繹手法比所有對手都要高明。電子懸掛可因應車速而自動改變離地距,駕駛人亦可按需要自行調節高低。後排設有獨立冷氣調校。老實講,無論X5或者X6,慢慢開一樣舒適,跑起上來亦同樣好彎穩定,如果唔畀我知揸緊的是哪一部,單憑操控感真係好難分辨。在大部分的路況下,我認為使用最慳油的 ECO Pro mode 行車已經足夠有餘,事關這副6汽缸引擎的頭至中段轉速唔只非常滑溜細緻,強大的動力亦覆蓋大部分的轉區,就算引擎處於敏感度最低的慳油模式,都會感受到深藏的實力。除了冷暖杯架之外,還配備 harman/kardon 靚聲組合。行李艙的標準容量為580L,瞓低後座可提升至1,530,面積非常見使。彎路上的轉向反應靈活,輕盈無累贅感;懸掛反應柔韌適中,坐的舒服,揸的有感覺。前坐有可調腰翼鬆緊,扭軚入彎時可以幫你 hold 住坐姿;值得注意一下,是波棍前方的冷暖杯架,由於是靠底部的發冷或發熱效果keep住飲品溫度,所以選擇發熱功能就要避免使用膠樽。長測4天,7成時間keep住用 ECO Pro,錄得耗油為11.5L /100km。BMW X6 xDrive 40iA xLine 規格表引擎:L6 TwinPower Turbo容積:2,998c.c.馬力:340hp@5,500-6,500rpm扭力:450Nm@1,500-5,200rpm傳動:前置引擎/四輪驅動波箱:8前速Steptronic全自動配軚盤+/-轉檔0-100km/h:5.5秒極速:250km/h懸掛:(前)雙搖臂/ (後)多連桿制動:(前/後)通風碟輪圈:20吋合金輪胎:(前)275/45 R20 / (後)3o5/40 R20 Bridgestone Alenza RFT長x闊x高:4,935x 2,004 x 1,696mm軸距:2,975mm車重:2,095kg油耗:9.2L/ 100km (Combined)廢排:211g/km售價:$1,042,921(Special offer $879,000)
08.02.2021
Video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狄港生
 18181
 13

平治CLS 450 試車

新增了 MBUX 語音系統,可以用作開關或改變車廂功能操作,包括操作冷氣溫度及選擇電台頻道等等功能。
18.01.2021
試車報告
長測報告
徐祖德
 17856
 8

長測報告 Mercedes-Benz CLS 450 4MATIC

加入了 MBUX 系統之後,令駕駛這輛 CLS 450 更加悠然自得。測試車內外都配上價值$11,628(稅前) 的 AMG line 套件。其實我對第一代 CLS 沒甚麼好感的,當年除了覺得四門 Coupe 的身份有點怪,頭燈的設計都一樣怪。其後巿場開始陸續湧現四門轎跑車,尤其 Porsche 的 Panamera 出現之後,感覺順眼了很多,所以去到第二代 CLS,接受程度都多了。來到第三代 CLS,除了外形變得更靚更均衡之外,變化最大的是不再堅持四座設定,其實在這個連 SUV 結合 Coupe 都開始變「勾」的年代,在四門轎跑車上加多一個座位已談不上離經叛道,雖然實用性確實高了,但亦同時抵銷了後座的優雅感。講返外形,我覺得全車最靚的是車頭,尤其側面看,眼眉、眼睛、鼻子及臉珠會非常突出,而這款 Designo Selenite Grey Magno 的車身顏色除了非常 cool 之外,原來仲無咁容易沾上灰塵。新版CLS除了加入MBUX系統之外,儀表板及手寫板都換上新的設計。如果想前座椅具備按摩功能的話,就要加$25,500(稅前) 購買 Active Multicontour seat package。只要加 $11,000(稅前) 便可擁有 Burmester surround sound system。兩部由中控台及儀表板結合而成的超長屏幕,是近代平治車系的經典設計,顯示屏用色豐富但又唔會令人眼花撩亂,兼且內置多款介面選擇,據聞成功俘虜了不少車主。今次測試的 CLS 450,除了轉用了防指紋的手寫板之外,還新增了 MBUX 語音系統,可以用作開關或改變車廂功能操作,包括操作冷氣溫度及選擇電台頻道等等功能,雖然系統有學習及改進功能,但我建議句子盡可能不要超過6個字,例如想把車廂氣氛燈轉為紫色,可以先說「hi Mercedes」,系統回應後再說「change the light to purple」。既然咁多車迷都迷戀直6機器,點解車廠又要發展V6來取代直6呢?基於汽缸排序與機械結構的原因,直6引擎具備輸出平穩發力結實的優點,但引擎體積較長,嚴重限度了車廂的空間發展;而由於V6引擎較短,體積橫向發展,無論在汽車設計或車廂空間方面都可作更有彈性的處理,所以當最後一副編號 M104 的直6引擎下架之後,平治便全力發展V6引擎。咁點解20年之後,平治又再重新開發直6而放棄V6呢?原因是有了48V Mild hybrid。傳統引擎會透過滑輪及皮帶,把動能傳送到發電機及冷氣壓縮機等裝置上,不過有了48V Mild hybrid 之後,就可改以 Intergrated Starter Generator 系統來取代,縮短引擎的長度,有了這個優勢,自然會重投直6的懷抱,而這副編號 M256 的直6引擎,就率先用於 facelift 後的 S-Class 及這一代的 CLS 身上。我幾鍾意 CLS 450 的懸掛調校方式,Sport plus 時既有接近 E Coupe 的硬朗動感,Comfort 時又有類似 S-Class 的輕描淡寫;我認為如果想保留這份特質,採用19吋輪圈會最理想,20吋是極限,部分粗糙路面已經會失去一點舒適性。油門反應是漸進式,引擎在每個轉區發力都表現結實,而且發力平順,直6機器果然唔同啲。當調校車廂溫度時,冷氣出風口會因應溫度上升或下降而變換顏色。雖然軸距長達2,939mm,但配備 4Matic 的 CLS 450 在山路的表現都非常靈活,軚感清晰,不過就算調到  Sport plus 我還是嫌軚盤輕了一點;採用20吋的 Pirelli P Zero 非常咬地非常跑得,但厚度只有30的尾胎,對後座乘客來講會有點跳。前座配備的腰翼支撐,系統會因應行車動態而自動作反方向推壓對抗 G-Force,這個設計可以避免預先夾緊腰部,乘坐感相對舒適。如果你鍾意 E Coupe 的型格,但又嫌兩門設計不夠實用的話,這輛輸出有足夠勁度,又同時兼顧到舒適與運動的 CLS 450 絕對值得一試,長測四天錄得平均耗油9.7L/100km。Mercedes-Benz CLS 450 4MATIC 規格表引擎:L6 Turbo Mild-Hybrid容積:2,999c.c.馬力:367hp@5,500-6,100rpm扭力:500Nm@1,600-4,000rpm傳動:前置引擎 / 四輪驅動波箱:9G-Tronic全自動配軚盤+/-轉檔0-100km/h:4.8秒極速:250km/h懸掛:(前)四連桿/ (後)五連桿制動:(前/後)通風碟輪圈:19吋合金輪胎:(前)245/35 R20 (後)275/30 R20 Pirelli P Zero長x闊x高:4,988 x1,890 x 1,435mm軸距:2,939mm車重:1,940kg油耗:10.5-10.2L/ 100km (Urban)廢排:178g/km售價:港幣$901,000 up
 
[[content_date]]
[[content_categories]]
[[content_marks]] [[author_avator]]
[[content_author]]
 [[view_count]]
 [[like_count]]

[[content_title]]

[[content_sub_title]]
[[content_body]]
© 2025 DikSirAUTO. All rights reserved.
Terms of use  |  Powered by Studio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