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小時全球有40名青年死於交通意外。另一份報告則指出,每年平均每50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車禍,每2秒就有一宗嚴重的交通意外發生。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000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死亡人數比史上任何一場戰役還要多;因此有專家指出,以單一物件來說,汽車是殺人最多的「兇手」。站在經濟成本與人類生命的價值角度,汽車每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亦遠高於新車的整體利潤。
全球第一宗因交通意外而導致死亡的車禍,是發生在汽車問世後13年。1898年2月12日的中午,一位名叫Henry Lindfield的駕駛人在英國倫敦往Bridgetown的路途中因交通意外而喪命;自此之後,汽車的殺人數目便緊隨著科技的發展步伐,很快便躍升為人類的「頭號殺手」。
自二次大戰結束後,汽車便漸漸邁向普及化發展,連帶車禍傷亡數字也大幅飆升,到底這是汽車生產商的責任?還是司機與途人的責任呢?在一般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將責任歸究於駕駛人,但一些分析學家則認為,不論路面、汽車、生產商、駕駛人或途人,實際上都是一個共同運作的體系;的而且確,我們必須透過互動形式才能完成一項任務,任何人都不能擺脫群眾互動所帶來的影響,但這點卻永遠被人忽視。
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退後一步向前望的話,所有問題便不會弄得如此一蹋糊塗罷。有見所有人都需要一種能主動干涉的系統,免得有人在互動過程中出現錯誤,於是汽車生產商便開始在旗下產品內,加入一類能與駕駛人同步甚至有預知性的輔助系統。車廠的主動行為,令現今的汽車比過往都要安全,可惜人類在取得這些技術及數據的過程中,卻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待續)
上一篇